为了鼓励学生进步,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校长陈刚,每月为学生下厨煮一碗暖心的“船长面”;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节上收获惊喜,冒着30摄氏度的气温,他穿上棉袄似的“大白服”和学生互动;为了让学生的情绪有宣泄的地方,他在校园里设置“大白信箱”,耐心地阅读信箱里的只言片语……他说,校园内看得见“人”,教育才会有温度,生命价值才得以传递。
“学生都认为,学校是一艘大船,校长是掌舵的船长。但是我跟学生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在教育这条航线上行驶了30余年,陈刚自己这艘船,经历了起起伏伏,看尽了大浪淘沙。从地理学科转岗语文学科,从乡镇教师到县教育局副局长,从副局长辞职到名校任普通教师,汶川地震后又临危受命领办灾区学校……在漫漫航涯中,有冒险、有挑战,他都努力去把握好人生每处弯道,引领生命航船乘风破浪。
弃官重回三尺讲台
2003年,陈刚放弃了四川省宜宾市某县教育局副局长的身份,来到成都市第七中学(下文简称“成都七中”)做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当地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21年前,从宜宾师范学院毕业后,陈刚被分配到宜宾县(现叙州区)高场镇中学担任地理教师。尽管专业是地理,但他也十分热爱文学。每天早晨他的宿舍里,都会传出《离骚》《诗经》等名篇的诵读声,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那时,刚好遇到学校缺语文教师,教导主任突然就想到了每天都在读《离骚》的陈刚,从此被“赶鸭子上架,走上了语文教学的不归路”。
7年后,拿到本科学历的他被调到了宜宾县第二中学任教,由于教学优秀且逐渐凸显出来的管理能力,他从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到副校长,职务一路上升。2000年,他被任命为宜宾县教育局副局长,并兼任语文教研员。“从一线教师到行政管理岗位,我看到的教育样本更加丰富了。”然而,在教育局待了三年,陈刚逐渐意识到行政干部和教育专业者工作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我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在学校做事。”
来到成都七中,在角色的转变中,陈刚顶着舆论压力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段阵痛。“七中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学生对自身权利的认识更清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更强烈的要求。所以,在七中当老师,必须有更精细的准备。”作为教师,陈刚努力追赶着,从科任教师到班主任,他一步一步重新积累经验,凭着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和有趣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在成都七中百年校庆时,他参与了活动筹备工作,这就有机会在较短时间里,深入浸泡在百年七中的优秀文化之中,也为他后来重新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临危领办灾区学校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损毁了都江堰聚源中学和都江堰第四高级中学。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成都军区分别斥资对其援建,因而分别被命名为七一聚源中学和八一聚源高级中学。2009年4月,成都七中领办八一聚源高中和七一聚源中学,时任成都七中校长助理的陈刚,受命出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这一去,让陈刚重新走上了校长的工作岗位。
那时候一切都处于重建的阶段,陈刚天天在板房与工地间穿梭,身上全是淤泥和尘土,还被大家笑称是“民工校长”,但他一点儿都不在乎。为了招生,他每天起早贪黑,走乡串户,人瘦了一大圈。
“聚源中学在地震中有多名师生遇难,你会面对很多遇难者的家属,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我们的老师。”陈刚回忆道,重修房子容易,但是人的精神重建不是一日之功。“教育在人的精神状态上,它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从无意的思考进入了自觉的思考。”
于是,陈刚提出,从生命教育入手,唤醒生命自觉,开掘生命潜能,激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第一课是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学校便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每天,嘹亮的军号吹响时,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在晨曦中,1800多名师生在塑胶跑道上健步奔跑,陈刚每天也会出现在队伍中。
“陪跑了几年,我把自己的身体也锻炼好了。”陈刚笑着说,生命教育的第二课是学会感恩。感恩源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并建立在勇于承担自己责任的基础上。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陈刚让那些从废墟中走出的孩子,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颜。他认为,这与学校对体育与艺术两门学科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2011年,陈刚又被成都七中派遣到金牛区创办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陈刚依然十分重视体育,推行三年600公里长跑活动及体育毕业证书制度等创新体育工作,6年间,他把这所学校发展成四川省二级示范性高中和成都市领航高中学校。
创新实践教育理想
2016年7月,陈刚又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在周围人疑惑的眼神中来到天府新区筹建天府七中。“不少人问我,你到底为了什么?说实话,那段时间,我也在心中叩问自己:你已经年逾半百,放弃安稳舒适的岗位,去那个尘土飞扬的工地,从一块砖一棵树做起,到底为什么?”他说,“当你把工作从一种职业变成一项事业,又积累了那么多教学管理经验,你就特别想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这所新学校,陈刚践行“有温度的教育”。校园内,有一种特殊的奖励叫“船长面”,即由校长陈刚亲自拌制而成的宜宾燃面。想吃“船长面”的学生可以自主申报,借鉴“21天养成计划”,让学生在月初提出自己的小目标,比如养成每天整理书包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等等。21天后,学生自己提出书面申请。
“奖励规则的改变,实际上是教育思想的改变。”陈刚表示,在每个孩子身上,总能发现闪光点。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就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评价项目由封闭走向开放。于是,学校设立“个人单项风尚奖”,奖项名称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描述闪光点,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为了尊重生命差异,学校实行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的办学策略,并提出了“1+n全员导师制”,这使得教学更精准,育人更精微。陈刚认为,学校的重心是教育教学,所有的部门不应是管理,而是服务,工作的重心是年级。他把传统学校的多部门管理变为三部门服务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创设学生发展服务部、学教工作服务部、行政后勤服务部,为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年级组长高效为学生成长服务,直接对校长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