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而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关系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大问题,更直接关乎大国工匠培养的品质。但不可否认,部分职业院校在其日常教学中因过分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显现出对学生思政教育不够重视的倾向,极不利于大国工匠的培养。
大国工匠的培养,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学生成长规律,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将思政元素融入职业教育课堂,核心在于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
因事而化: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工匠”一词起源于手工业时代,指手工业者在经历学徒教育和培训后从事某一行业,以提供新颖、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群。在彼时,工匠精神体现着工匠对职业的热爱、对美德和传统的敬重、对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也体现着贯穿整个职业生涯锐意创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还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较高的思政素质和人文素养。工匠首先是国家公民,要能够认同并践行兰州高铁技工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二是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工匠是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标准的坚持是其专业性的集中表现,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三是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益求精代表着工匠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则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政治觉悟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行动,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即“知”“行”结合,将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事”作为工作重点。>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现思政教学手段现代化。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现实中的“事”,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对科学理论的把握,进而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因事而化”的思政教育要求,学校一方面要提高对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将思政课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日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因时而进:聚焦工匠精神培育,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
以立德树人为本,探索实施“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育人模式,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一个融合”,是把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四个统一”,是辅导员与专任教师队伍的统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大赛标准和职业标准的统一、学生学业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的统一。增强新时代>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要因时而进,从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
首先,要从时代精神出发开展思政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当代>兰州高铁技工学校大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应当用新时代的变化激发学生确立个人梦想,并促使其融入学生的个人行动,最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宣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新思想、新任务;也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正能量,正确把握人生发展方向,有效激发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课程形式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活动平台,开展与本专业或本课程有关的活动,成熟的第二课堂被赋予学分,以选修课形式进入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各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就是大赛中比的、未来工作中用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评价标准方面,让企业多渠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把学生学业评价和企业用人评价结合起来。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培育工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把握时机的意识、等待时机的耐心,更要有创造时机的能力,时机一旦成熟就要找准最佳切入点,争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甘肃交通职院教师陈彪来在教授“桥梁下部设计与施工”这门课时,与学生们一起凝练了“桩的工作精神”: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构建和谐,追求稳固;修身正直,敢于担当;齐心协力,共顶千钧。师生们通过对桩的工作精神、桥墩施工理念的凝练,生动诠释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形象生动,入脑入心。
开展思政教育还要善于运用身边“标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用鲜活事例为学生昭示前进方向,通过班级培育、系部选拔、学院评审三个层次,历经培养成长、公开竞争、经验分享三个环节,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种文化,实现学生增长知识、拓展素质、提升能力三个目标,树立校园好青年、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校园“标杆”,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标杆”典型事迹,让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起到引领、激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