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对改变劳动教育被弱化现象,改变人们轻视技能的观念,改变人们对普通教育的狂热追求,提高“中国制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变人们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职业技能劳动的偏见,当前在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职业启蒙教育不是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而是开启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应贯穿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从小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会使人们对未来职业世界有所了解,认识职业的性质,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进而激发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就明确了以劳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劳动课被确认为中学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93年,德国将劳动课列入初中教育的必修课程,进一步确认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职业启蒙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美国在198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具体要求,包括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对职业决策的理解、对职业和性别角色变换的认识等,并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活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学校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训场所,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体验、职业选择及职业养成提供了一个真实场景。
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对改变人们的职业认知、专业选择和培养孩子适合的职业兴趣、教育旨趣与升学选择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而是通过初步的职业体验让学生们了解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平等对待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评估自身能力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契合度,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兴趣与能力的教育类型及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宜早不宜晚,家庭是启蒙的第一重要场域。家长应当努力从自身做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职业启蒙教育老师。平时孩子在书本中及生活中遇到诸如消防员、医生、售货员、司机、警察等职业形象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详细讲解他们的工作职能,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学校除开设基本的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各类职业日、职业活动周、职业报告、职业体验扮演等活动。如可将职业体验扮演活动开到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学训练课堂或基地;将每个月固定的几天作为职业日,邀请家长来讲解其职业,拉近学生对某一职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亲近感;可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来中小学作职业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旨趣和职业情感。当然,企业也可以设立开放日,接纳中小学生参观和体验,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生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在中小学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与形象,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总之,要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多方参与、多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保障体系,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支出方面给予参与的中职学校及企业以适当的补贴,保障中小学自主或参与开发和实施相关的课程与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家长早期参与,科学设定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标准,确保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