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渐渐拉开,华灯初上小城,丽江的夜生活次第进入喧嚣与浮躁,霓虹闪烁,歌厅疯狂。身后的玉龙雪山,在夜幕下挺立起巍峨雄姿。此时,我们中铁21局3公司丽香铁路项目部的几名老兵,正端坐着电脑前,屏声静气的观看着《永远的铁道兵》。
一个个抗战年代、抗美援朝时期的镜头,一幕幕修筑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的述说与回顾,让我们这些当年的铁道兵泪流满面。一个时代的悲壮与激情,一个民族的不屈与抗争,铸就了铁军精神,铸就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淮海战役,作为铁道兵前身的铁道纵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著贡献。抗美援朝时期,铁道兵用血肉之躯连接成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国内保障和强大支援的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铁道兵踊跃参加了祖国的基础建设,修建了世界上环境条件最艰苦、施工条件最艰难的成昆铁路;以顽强不屈和敢为世界先的开拓精神,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豪迈气概,修筑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穿越冻土区最长的青藏铁路。
悄然燕归来,不堪忆当年。无论是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年代,英雄的铁道兵战士,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困难面前不屈服,危险面前不退缩的精神,一直令我们这些曾经的铁道兵战士引为自豪,并不断发扬光大。成昆铁路、大秦铁路、青藏铁路、宝成铁路、西康铁路、京九铁路、引栾入津等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领域,处处都有我们铁道兵的身影,处处都有我们洒下的心血和汗水。
36年前,当我带着军人的梦想,踏进军营的时候,正是海拔3690米的青藏铁路关角山隧道病害整治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缺氧,什么是空气稀薄这个概念。一次次昏倒在隧道深处,一次次被轨道车拉出洞外“休息”,但醒来之后,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的继续走进隧道深处,继续我们的工作。
2001年8月,我再次踏上青藏高原,参加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建设。那里属于高海拔地区,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五、六级风终年不停的刮。空气稀薄,寒季的最低含氧量只有10.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所需要含氧量最低值的11.3千帕,被称为“生命禁区”。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这支脱下军装的队伍,依靠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技术,建造了大型高原制氧站,由开始的身背氧气瓶作业,发展到直接向隧道供氧,并在洞内设置氧吧,为职工提供必须的氧气。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军人的作风,创造了“不畏难,不惧险,敢为世界先”的新青藏精神,提前完成了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任务。
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我们不会忘记先烈们在枪林弹雨里的浴血奋战,不会忘记战场上先辈们为延伸每一寸铁路付出的牺牲。如今,虽然我们早已脱下军装,并且也将面临退出铁路建设的主战场,但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每每听到嘹亮的《铁道兵之歌》,依然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毕竟,那飘扬的军旗,那绿色的军装,那带着庄严、带着崇敬之情的军旅生涯,给了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给了我们军人的荣耀和尊严。
尽管当年的铁道兵已成为历史,但铁道兵精神和军人的作风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我们还是当年的铁道兵,还保持着当年的英雄气概。今天,当我们踏遍千山万水,奔波在祖国铁路、公路、水利、机场、码头等基础建设的主战场时,我们依旧保持着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着铁军精神。用铁的纪律凝聚着力量,打造着铁的队伍,建设着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
当耳边再次响起《铁道兵之歌》的时候,我们仿佛又穿上了军装扛起了枪,仿佛我们还是当年的铁道兵,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改变我们曾经作为军人的骄傲。我们相信,在丽香铁路建设的主战场上,我们依然会以铁道兵精神,建设一条质量过硬的钢铁大道,夺取信誉和效益的双丰收!
以上信息由成都高铁专业学校为你分享!